close
之前發的上篇,有一個好兄弟給了一個很棒回應,個人非常喜歡。
而且那的回應更幫我澄清了自己的想法,所以把他在PO上來,個人覺得會是一篇很好的說明。
有些寒暄問暖的文字就省略了。
(現在這裡說跟兄弟說聲謝謝,果然是兄弟,討論起來就是—爽!)
====================好兄弟—威廉華勒斯男爵的回應====================
兄弟啊,這篇感觸很深喔
不過,阿宗麵線賣得好,問題何在?我覺得還滿好吃的啊!
為什麼阿宗麵線賣得好是台灣的病?難道是阿宗麵線也走向削價競爭?
以上是一個小問題
-----------------------------------
以下是我的感想
這篇文章,你提出一個大哉問:「何為『台』矣?」
確實,台灣古有諺語說:「台灣無三日好光景」(意指好東西很快會被仿冒)
惡性競爭確實是台灣許多業界的通病
其中,缺乏思考確實是問題所在,因為沒有創意,自然只能用模仿的
就像我們都知道的,即使唸到研究所,一大堆人也是一樣不知道要思考
看書只在乎考試會不會考?標準答案是什麼?關心書本要告訴我們什麼?
於是考試更是引導教學,大家都只想要一個簡單的答案,照作就是
人,於是從靈長類,變成了一個聽話的工作機器
但是,要思考,要思考些什麼?方向在哪裡?我認為這卻是更深層的問題
因此,我對某位社工界大老所言經濟對社會福利的排斥看法,不能茍同
因為往深一想,拒絕福利的不是人民,而是政府,福利對人民是無害的
反是經濟政策常常有剝削中產與勞工階級的意味
因為政府是被一群資本家所把持的,經濟政策才對他們的荷包有利
相信我們都會同意,許多人在學校畢業之後
就一輩子不再拿起專業書籍或硬梆梆的學術報告了
因此許多人在社會中唯一吸收新知的方法就是報章媒體電視,而這些是誰在掌控?
當然還是資本家,根源於下層結構的上層結構,鎮日不停地洗腦灌輸,經濟才是救贖
福利只會害了國家,便成為大多數人在接受完正式媒體教育後的當然想法
看看香港、看看新加坡、看看韓國、看看台灣
哪一家媒體會是左派?哪一家媒體老闆不是官商勾結的大資本家?
即使,存在著一定的盲目信心
我們來相信依舊有有良知的記者願意告訴我們些外國的先進改革
但他們的筆下能看見什麼外國?狹隘的眼界教育下,也不過就只能看到美國和日本
至多,還看得到英國和亞洲四小龍,也就算得上很有國際觀的
但瑞典、芬蘭、挪威、丹麥這些超級福利國家人民的幸福與安樂
卻遠遠地被拋棄在我們的世界之外
只因為,大多數的人都沒有管道知道這些事
即使知道了,資本權威的解釋也會把他說成是壞的
而在更深入講到福利對於經濟的影響
這讓我想要回應一下你的生意經
也就是削價競爭往往是品質大幅滑落到最後崩潰倒店的第一步
那麼實際上,社會福利正是在挽救國家經濟的這第一步
因為過去台灣的經濟發展思維,講的是低工資、低福利、低保護,一切節省,大量生產
典型的血汗工廠做法,人在裡頭勞動就像頭會講話的牛,賣力氣會學做就好
產品附加價值是很低的
可是國家經濟真的要發展,要脫胎換骨成核心國家
擺脫低技術邊陲國家永遠依賴核心國家的命運
那就不能只靠低工資和低福利支出
削價競爭的結果就是產業不思上進,只會拼價錢,沒有好品質,更少新開發
要提供基礎設施的完善、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技術、研發、創意、乃至於知識的創造
才能夠構成整體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
而福利卻是這個循環開始的第一步,因為,這樣人民才能無後顧之憂
而在辛苦工作之餘,我們也才能得到社會和諧團結與共的公義代價
所以,我從來不覺得台灣的社會福利發展緩慢是因為人民拒絕或認為經濟才是安全感
而是因為資本家的灌輸洗腦,讓我們認為錢是一切,資本是一切
從而忘記了思考、忘記了批判、忘記了心靈、也忘記了精神世界的幸福
所以,再往下走的惡性競爭老路既得利益者資本家還在鼓吹著人民走
景氣差,如果工資和稅款不肯降價便要出走,要我們捨棄福利放棄薪水
其實,正是把台灣的經濟發展拖向落後的道路正是資本家的短視策略,關社會福利何事呢?
所以,你文章的初步結論看來是要倡導思考的
我加一點點建議:要有批判性和獨立性的思考,要有跳脫既有眼界侷限的思考
========================以下是我對他的回應========================
阿忠麵線的事,應該這麼說:麵線本身沒問題,我雖然沒吃過,但我相信很好吃;
而且問題跟本不是那個麵線。
其實我最初的時候也不知道為什麼那個人會因為這樣的事情而感慨。
但我後來的感覺是,台灣很多東西都是現成的,或是以單純商品的販售進行經濟活動,或是日常生活。
所以以小吃來說:賣的就是小吃。
這也很合理,但少了一點什麼。
因為賣的就是商品本身,所以很少有附加價值,也就是說,以小吃而言,就在於東西好吃,
其他呢?
姑且不論什麼美感不美感,精緻不精緻的東西。
我想,以西門町而言,很多東西都是小吃,而其實我們也跟本就不需要要求所有東西都弄得美美的,
哪樣也未免浮誇。
但是,以西門町而言,既然那麼多東西都是長久以來跟生活有關的美食,
為什麼不能呈現一些生活,或是在地傳統特性的「味道」呢?
或許阿忠麵線的站著吃已經是一大特色,但是,離開那個地點呢?
講難聽一點,是不是變成「不過一碗好吃的麵線?」
我台中家附近有一攤麵線也很好吃,我從國小吃到現在,每次回台中一定要吃,
甚至讓我看到其他間的麵線,我會懷念起那一家。
都是好吃的麵線,所以,問題就在於差異在哪裡?
一間有故事,有我的情感,一間呢?
當然,我對阿忠的瞭解不夠,但我的點在於,附加的東西呢?故事呢?情感呢?
有什麼讓人除了好吃以外,還可以眉飛色舞說著更多「在人心中的感覺」?或特色?
同理,我想回應你在後面的文章所提到的。
當活動都單純的在於商品,要競爭會可以在什麼部分分勝負?
技術,當然是第一個想到的。
但是當技術都到達相當的水準,或是每個製造商又都有各自獨到的地方呢?
為了競爭,總不免走到所謂的「成本」,也就是COST DOWN。
成本差異最多的,資方又願意節省的是什麼?
人事成本。
所以,走你所說的,勞方的剩餘價值不斷被搾取,被剝削,
甚至變成「可捨棄/犧牲的資本」,還是第一順位。
因此,發展受限。
所以,我們可以說,當社會/勞方,一直把眼光放在商品,一段時間後,恆在成本上做文章;
當只會在成本上做文章,早也就掉入惡性循環。
我想,這也跟「需要花點時間才看的到成果的是,在台灣是沒有人願意做的」有關,
因為,說服不了任何人的「獲益」,
但成本上,降低,精算一下,「數字」就可以說服很多人。
而台灣,某種程度上,不也正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或是盲點/集體意識型態/迷思中嗎?
而且不只是經濟活動的層面,是整個社會風氣。
同樣的現象,你講的很有道理,我也很喜歡其中的犀利;
而我提到的算是一個不成熟的半成品,但也有不同的味道。
討論的樂趣也就在這裡!
講白了,殊途同歸啊!
而且那的回應更幫我澄清了自己的想法,所以把他在PO上來,個人覺得會是一篇很好的說明。
有些寒暄問暖的文字就省略了。
(現在這裡說跟兄弟說聲謝謝,果然是兄弟,討論起來就是—爽!)
====================好兄弟—威廉華勒斯男爵的回應====================
兄弟啊,這篇感觸很深喔
不過,阿宗麵線賣得好,問題何在?我覺得還滿好吃的啊!
為什麼阿宗麵線賣得好是台灣的病?難道是阿宗麵線也走向削價競爭?
以上是一個小問題
-----------------------------------
以下是我的感想
這篇文章,你提出一個大哉問:「何為『台』矣?」
確實,台灣古有諺語說:「台灣無三日好光景」(意指好東西很快會被仿冒)
惡性競爭確實是台灣許多業界的通病
其中,缺乏思考確實是問題所在,因為沒有創意,自然只能用模仿的
就像我們都知道的,即使唸到研究所,一大堆人也是一樣不知道要思考
看書只在乎考試會不會考?標準答案是什麼?關心書本要告訴我們什麼?
於是考試更是引導教學,大家都只想要一個簡單的答案,照作就是
人,於是從靈長類,變成了一個聽話的工作機器
但是,要思考,要思考些什麼?方向在哪裡?我認為這卻是更深層的問題
因此,我對某位社工界大老所言經濟對社會福利的排斥看法,不能茍同
因為往深一想,拒絕福利的不是人民,而是政府,福利對人民是無害的
反是經濟政策常常有剝削中產與勞工階級的意味
因為政府是被一群資本家所把持的,經濟政策才對他們的荷包有利
相信我們都會同意,許多人在學校畢業之後
就一輩子不再拿起專業書籍或硬梆梆的學術報告了
因此許多人在社會中唯一吸收新知的方法就是報章媒體電視,而這些是誰在掌控?
當然還是資本家,根源於下層結構的上層結構,鎮日不停地洗腦灌輸,經濟才是救贖
福利只會害了國家,便成為大多數人在接受完正式媒體教育後的當然想法
看看香港、看看新加坡、看看韓國、看看台灣
哪一家媒體會是左派?哪一家媒體老闆不是官商勾結的大資本家?
即使,存在著一定的盲目信心
我們來相信依舊有有良知的記者願意告訴我們些外國的先進改革
但他們的筆下能看見什麼外國?狹隘的眼界教育下,也不過就只能看到美國和日本
至多,還看得到英國和亞洲四小龍,也就算得上很有國際觀的
但瑞典、芬蘭、挪威、丹麥這些超級福利國家人民的幸福與安樂
卻遠遠地被拋棄在我們的世界之外
只因為,大多數的人都沒有管道知道這些事
即使知道了,資本權威的解釋也會把他說成是壞的
而在更深入講到福利對於經濟的影響
這讓我想要回應一下你的生意經
也就是削價競爭往往是品質大幅滑落到最後崩潰倒店的第一步
那麼實際上,社會福利正是在挽救國家經濟的這第一步
因為過去台灣的經濟發展思維,講的是低工資、低福利、低保護,一切節省,大量生產
典型的血汗工廠做法,人在裡頭勞動就像頭會講話的牛,賣力氣會學做就好
產品附加價值是很低的
可是國家經濟真的要發展,要脫胎換骨成核心國家
擺脫低技術邊陲國家永遠依賴核心國家的命運
那就不能只靠低工資和低福利支出
削價競爭的結果就是產業不思上進,只會拼價錢,沒有好品質,更少新開發
要提供基礎設施的完善、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技術、研發、創意、乃至於知識的創造
才能夠構成整體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
而福利卻是這個循環開始的第一步,因為,這樣人民才能無後顧之憂
而在辛苦工作之餘,我們也才能得到社會和諧團結與共的公義代價
所以,我從來不覺得台灣的社會福利發展緩慢是因為人民拒絕或認為經濟才是安全感
而是因為資本家的灌輸洗腦,讓我們認為錢是一切,資本是一切
從而忘記了思考、忘記了批判、忘記了心靈、也忘記了精神世界的幸福
所以,再往下走的惡性競爭老路既得利益者資本家還在鼓吹著人民走
景氣差,如果工資和稅款不肯降價便要出走,要我們捨棄福利放棄薪水
其實,正是把台灣的經濟發展拖向落後的道路正是資本家的短視策略,關社會福利何事呢?
所以,你文章的初步結論看來是要倡導思考的
我加一點點建議:要有批判性和獨立性的思考,要有跳脫既有眼界侷限的思考
========================以下是我對他的回應========================
阿忠麵線的事,應該這麼說:麵線本身沒問題,我雖然沒吃過,但我相信很好吃;
而且問題跟本不是那個麵線。
其實我最初的時候也不知道為什麼那個人會因為這樣的事情而感慨。
但我後來的感覺是,台灣很多東西都是現成的,或是以單純商品的販售進行經濟活動,或是日常生活。
所以以小吃來說:賣的就是小吃。
這也很合理,但少了一點什麼。
因為賣的就是商品本身,所以很少有附加價值,也就是說,以小吃而言,就在於東西好吃,
其他呢?
姑且不論什麼美感不美感,精緻不精緻的東西。
我想,以西門町而言,很多東西都是小吃,而其實我們也跟本就不需要要求所有東西都弄得美美的,
哪樣也未免浮誇。
但是,以西門町而言,既然那麼多東西都是長久以來跟生活有關的美食,
為什麼不能呈現一些生活,或是在地傳統特性的「味道」呢?
或許阿忠麵線的站著吃已經是一大特色,但是,離開那個地點呢?
講難聽一點,是不是變成「不過一碗好吃的麵線?」
我台中家附近有一攤麵線也很好吃,我從國小吃到現在,每次回台中一定要吃,
甚至讓我看到其他間的麵線,我會懷念起那一家。
都是好吃的麵線,所以,問題就在於差異在哪裡?
一間有故事,有我的情感,一間呢?
當然,我對阿忠的瞭解不夠,但我的點在於,附加的東西呢?故事呢?情感呢?
有什麼讓人除了好吃以外,還可以眉飛色舞說著更多「在人心中的感覺」?或特色?
同理,我想回應你在後面的文章所提到的。
當活動都單純的在於商品,要競爭會可以在什麼部分分勝負?
技術,當然是第一個想到的。
但是當技術都到達相當的水準,或是每個製造商又都有各自獨到的地方呢?
為了競爭,總不免走到所謂的「成本」,也就是COST DOWN。
成本差異最多的,資方又願意節省的是什麼?
人事成本。
所以,走你所說的,勞方的剩餘價值不斷被搾取,被剝削,
甚至變成「可捨棄/犧牲的資本」,還是第一順位。
因此,發展受限。
所以,我們可以說,當社會/勞方,一直把眼光放在商品,一段時間後,恆在成本上做文章;
當只會在成本上做文章,早也就掉入惡性循環。
我想,這也跟「需要花點時間才看的到成果的是,在台灣是沒有人願意做的」有關,
因為,說服不了任何人的「獲益」,
但成本上,降低,精算一下,「數字」就可以說服很多人。
而台灣,某種程度上,不也正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或是盲點/集體意識型態/迷思中嗎?
而且不只是經濟活動的層面,是整個社會風氣。
同樣的現象,你講的很有道理,我也很喜歡其中的犀利;
而我提到的算是一個不成熟的半成品,但也有不同的味道。
討論的樂趣也就在這裡!
講白了,殊途同歸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