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好想想品牌與產品之間的關係吧,如果實在想不出來再放棄也不遲。

首先想到的是功能上的整合,「一個小夜燈跟耳機在功能上可以有怎麼樣結合?」成為目標問題。
夜燈+耳機架、夜燈+...
似乎有些不妥,似乎有些東西比較跟本的,是應該些設想的!
耳機架,以一個耳機大廠的立場來說,大可不必要整合什麼燈光功能,單純做出一個典雅一點的產品還更實際。
所以剛剛的那個問題下錯了,得重新設定。

如果一個耳機廠要生產燈具,則其目的應該跟耳機有關;耳機是用來聆聽音樂的,所以關係應該是發生在燈光與音樂之間,
或者說是發生在燈光與聆聽音樂的人之間。

「用耳機聽音樂時的『燈光』能有什麼角色、功能?」於是成為思考的中心問題。

就對象主體而言,「光」的實際功能可能佔有以下的位置:
1.協助聆聽者放鬆,提供一個柔和的氛圍。
2.象徵「質感」、「品味」或「高雅」的聆聽行為。
3.照明上,主要是周遭環境的小規模/範圍照明,因為若是整體環境太過昏暗,
無法滿足人對環境心理的控制需求,將影響聆聽時的安全感,因此需要一定程度的亮度以關照到安全感的需求。
同時也需在「不會過亮,造成過多的視覺負擔」的前提下,適當的增加對空間的掌握性,
最後則是方便拿取環境中的東西,像是水杯。
4.照明能幫助機器操縱的方便性與準確性。
5.藉由足夠的燈光,可以清楚看見CD盒子上的專輯與曲目資訊。
6.另一方面,光亮可達成一種限制性的功能,將人的注意力範圍縮小,使能更專注於音樂聆聽的行為,
將感官集中於聽覺的接收,感受更多來自音樂中的細節及資訊。
7.這是根據於自己用耳機聽音樂的經驗,因為聲音比較大,又會被耳罩掩蓋住,所以常常聽不到外面的聲音,
可能造成聽音樂時,無法專心,一直掛心著有沒接到的電話,心情大受影響;
或是真的漏了什麼,造成事後還必須補救,甚至造成「還要用耳機聽嗎?」的掙扎。
所以,在不影響聽覺之下,用光度的改變(類似來電顯示),提醒外界干擾的進入。
8.用「光」來隱性的規劃、分割空間,使適當範圍中的空間成為單純「聲音的載體」。

以產品物理外型為主體而言,則應該呼應以下的需求:
1.總是一個提升聆聽經驗的、佔有空間的物理實體。
2.因為其為一輔助性之器具,在運作時並不為一自環境中特化的物件,而是消融於空間中的,
就像人走在白晝的室外,不會特意注意到「光線是由太陽發出的」或是「發出光亮的『太陽』」。
3.外型可滿足耳機架之需求。
4.另可整合耳機線整線器、CD和放置/展示架,或是清潔、保養用品的收納功能。

而在象徵意義方面,可以帶有「音樂的鑑賞者」、「享受聲音帶來的歡愉」的味道。

另一方面,在與環境的關係上,還需注意到以下各點:
1.為了妥適規範需求的空間與注意力,與每個人對此需求之差異,亮度的控制必須很便利、直覺,
最好不用特意尋找所謂的「控制機構」。
2.為了因應不同的音樂所帶來的不同氛圍,可考慮燈光與外型顏色的不同選擇。
3.同樣為了用光劃分空間,光線的投射必須是均勻的,或者是容易控制方向的。
4.光源穩定、不閃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干擾。
5.器材本身要避免不必要的零件或過小的零件,使足夠穩定,以免在運作中產生不必要之震動,影響音質或其他器材運作。
6.用電穩,耗電低,以免因佔用電流影響其他器材。

進行心智圖再一步具體化之後設計的整體方向就更明確了。

針對上述的產品特性及規劃,也決定了整體設計(或企畫)的關鍵字—
「溫潤空白之中的銳利」
溫潤與空白,主要是象徵著不必要干擾的刪減;而銳利,則代表著行為、感官主體—聽覺的集中、延伸甚至強化。

隨著關鍵字的設定,轉而回到產品本身,用幾句話來告訴自己這個設計的重點—
1.設計的對象為空間,不論是產品/燈光帶來的空間劃分,產品本身亦為一「承載柔合光線與愉悅聽覺體驗的空間」。
2.注重燈光的控制的隨意與隨性,控制為無段式,且應達到「不需尋找控制的機構」般的隨手可得。
3.物品本身穩定、不干擾其他器材與聆聽行為。
4.燈光是柔和的透出來,而非像投射燈般強烈。
5.外型上與背景整合,消融於空間之中,不引起過多注意,但須比免因此折損質感或淪為零件。
6.於不損傷以上條件下,整合其他如耳機架、整線器或收納之功能。

說歸說,一切要等到實際的東西畫出來才有個準。
接下來就是進一步的具像化了。

對上述思考,當然也很期待有興趣的朋友不吝賜教與討論。
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noisyf 的頭像
    cnoisyf

    [實體化×實現×實踐]→(設計)

    cnoisy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